2009年7月,陶氏將四個業務部合并為一個獨立部門名為斯泰隆,并于2010年成為一家獨立公司。直至2014年,斯泰隆正式更名為盛禧奧(Trinseo)。
而2022年,盛禧奧卻已經敲定了關閉歐洲和北美的幾項生產資產的計劃,以爭取每年節省6000萬美元。受影響的產品是苯乙烯、聚碳酸酯、丁苯膠乳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板材。
德國的苯乙烯生產設施:
因該廠規模小,行業產能增加以及成本上漲,導致在全球苯乙烯市場上缺乏競爭力,關閉包括30萬噸/年的苯乙烯工廠以及33萬噸/年的上游乙苯工廠的苯乙烯生產設施。
德國Stade的一條聚碳酸酯(PC)生產線:
盛禧奧目前在德國Stade有兩條8萬噸/年的聚碳酸酯生產線,因為它在全球范圍內沒有競爭力。該公司將關閉其中一條,另一條將繼續在德國Stade生產聚碳酸酯,用于其下游的復合業務。
芬蘭丁苯橡膠生產線:
將從2023年中期開始減少芬蘭Hamina基地的丁苯乳膠產能,理由是歐洲的產能過剩。
PMMA板材:
將把PMMA板材的生產從墨西哥的Matamoros合并到美國肯塔基州佛羅倫薩Aristech Surfaces公司的連續板材生產業務中。
預計盛禧奧這些舉措將導致總額為7900萬至8900萬美元的稅前非經常性費用,其中大部分將在今年發生,其余的預計將在2024年前發生。
盛禧奧提到因聚碳酸酯缺乏競爭力而選擇關閉,實際上PC市場發展如何?國內實行禁塑令,是否會導致PC工廠“下線”?

據公開資料顯示,國是全球最大的PC生產國,2021年聚碳酸酯的主要消費對象是電氣電子行業、薄膜片材及家庭用品,分別占比為29%、19%和16%,另外汽車生產商約占銷量的9%。在消費市場方面,PC的消費市場主要集中在東北亞,其中未來消費增長將主要依賴以中國為首的亞洲,以及中南美、中東歐等發展中地區。

且市場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PC產量125萬噸,同比增長13.5%,邊關消費量為241萬噸,可見我國對PC進口需求較大。且近期大陸PC企業正聯名發起對臺灣地區的反傾銷,若反傾銷成功,將緩解大陸對PC產能過剩的壓力,增加上游酚酮、雙酚A產業鏈需求,拉動相關產品上行。


2022年以來,PC價格走勢連續探底,從23000元/噸,下跌至18000元/噸。目前國內PC市場平穩運行,但整體交投清淡,國內PC工廠多數穩價,山東個別PC工廠出廠仍有下調,幅度為300元/噸。疊加科思創不可抗力及春節假期啟動,預計近期PC以維穩運行為主。

反觀上游雙酚A情況,2022年雙酚A高開低走,甚至在12月中上旬出現毛利負數的跡象。截至目前,雙酚A報價14600元/噸,行業平均毛利2500元/噸,分別下降34.3%和 76.5%。據行業人士預測,產能一體化仍是雙酚A的發展趨勢,但數據顯示雙酚A下行周期遠遠長于上行周期,預計雙酚A在2023將處于低位運行,產業鏈上的原料或將受其影響漲勢放緩。

*來源:第八元素塑料版
來源:廣化交易、華經情報局、第八元素塑料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