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作為“十四五”收官與“十五五”開局的戰略銜接文件,為化工行業錨定了高質量發展的新坐標。報告以“法治保障、創新驅動、綠色轉型”為主線,明確提出加快發展綠色低碳經濟、加強污染防治、推進“人工智能+”行動等關鍵部署,這些政策導向與化工行業轉型升級高度契合。
面對全球化工產業價值鏈重塑與國內"雙碳"目標的縱深推進,我國化工行業正處于"破繭成蝶"的戰略機遇期。在政策暖風與市場烽煙交織的產業新周期,如何把握政策紅利的戰略窗口,在消費提振與科技革命的共振中開辟第二增長曲線,將成為化工企業贏得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命題。
1.政策基調解讀
延續“穩中求進”思路,進一步強調“以進促穩、先立后破”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整體框架為三部分:全面總結2024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提出新一年工作目標和重點任務。2024年,我國經濟在復雜嚴峻形勢下實現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國內生產總值達134.9萬億元、增長5%,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保持30%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256萬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5.1%,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新能源汽車年產量超1300萬輛,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領域取得新突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單位GDP能耗降幅超3%。
2025年將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設定GDP增長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2%等主要目標,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赤字率4%、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1.3萬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4.4萬億元)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適時降準降息),重點推進提振消費(安排3000億元支持以舊換新)、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深化改革開放(制造業外資準入限制全取消)、防范化解風險(穩妥處理地方債務及房地產問題)、鄉村振興(糧食產量穩定1.4萬億斤)、綠色轉型(單位GDP能耗降3%)及民生保障(擴大普惠托育、醫保支付改革試點)等任務,特別強調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加速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2025年將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設定GDP增長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2%等主要目標,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赤字率4%、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1.3萬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4.4萬億元)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適時降準降息),重點推進提振消費(安排3000億元支持以舊換新)、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深化改革開放(制造業外資準入限制全取消)、防范化解風險(穩妥處理地方債務及房地產問題)、鄉村振興(糧食產量穩定1.4萬億斤)、綠色轉型(單位GDP能耗降3%)及民生保障(擴大普惠托育、醫保支付改革試點)等任務,特別強調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加速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其次,全面深化改革成為貫穿報告的主線,全文“改革”一詞出現40余次,凸顯政策層對制度創新的重視。報告不僅部署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等標志性舉措,更在消費投資、教育科技、“三農”等領域嵌入改革要求。例如,資本市場改革提出“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與“優化股票發行上市制度”,旨在增強市場穩定性;地方債務風險化解則強調“市場化、法治化”原則,體現系統性改革思維。這些改革設計既回應了當前經濟運行的堵點,也為長遠發展構建制度性保障。
在民生保障方面,報告突出“民生為大”理念,將政策導向與人民需求深度綁定。通過設定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的目標,強化宏觀政策的民生屬性,并推出覆蓋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的16項具體措施。例如,擴大普惠托育服務供給、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等政策,直擊生育成本、養老壓力、城鄉二元結構等社會痛點。特別值得注意的是,3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既刺激內需又改善民生質量,形成政策閉環。
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報告特別強調提振市場信心與社會預期。在宏觀政策層面,財政赤字率首次達到4%,廣義赤字規模達11.86萬億元,貨幣政策明確“適時降準降息”,釋放強烈穩增長信號。同時,針對房地產、地方債、金融等重點領域風險,提出“止跌回穩”“分類化解”等務實舉措,既守住安全底線又避免過度收縮。
2025年總體政策基調延續“穩中求進”總基調,但更強調“以進促穩”,即通過高質量發展實現穩增長。強調“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就要保證短期穩增長與長期調結構、政策擴張與風險防控、市場活力與民生兜底三重平衡,同時保證政策協同性增強。在政策工具上更加靈活和積極,以應對復雜的經濟環境。

2.經濟目標解讀
通過中央加杠桿實現“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目標,精準發力、長短兼顧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將GDP增長目標設定為5%左右,這一目標延續了前兩年的基準,但在國內外復雜形勢下被賦予了更深層次的戰略考量與政策內涵。回顧過往GDP增長,2016—2023年間中國GDP總量從74.6萬億元攀升至126.1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5.8%。增長曲線呈“波浪式前進”特征,2016—2019年增速穩定在6.7%~6.9%區間,2020—2024年受不可控因素的回落隨后受政策頻頻發力提振最終年增速溫和回落至5%。2025年政府設定5%增長目標,這一目標既是穩就業、防風險、惠民生的需要,也有經濟增長潛力和有利條件支撐,并與中長期發展目標相銜接,突出迎難而上、奮發有為的鮮明導向。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將CPI漲幅目標設定為2%左右,較此前多年維持的3%目標明顯下調,這一調整目的在于通過各項政策和改革共同作用,改善供求關系,使價格總水平處在合理區間。近年來,受全球供應鏈重構、國內市場供需動態調整及房地產行業深度調整等多重因素影響,我國CPI漲幅連續兩年處于0.2%的低位(2023年及2024年),2025年初更出現短暫通縮跡象(2月CPI同比下降0.7%),傳統以“3%”為上限的目標框架已難精準適配現實需求。此次目標下調通過增強政策靈活性與預期管理效能,釋放出決策層“以調整適配新常態”的信號,同時借鑒國際經驗(如日本長期錨定2%以對抗通縮慣性)構建更加動態的調控體系。

3.新詞匯解讀
科技創新驅動與民生福祉提升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的多項新概念為化工行業轉型發展注入了政策動能與戰略指引。一方面,“具身智能”與“6G技術”的深度融合,推動化工生產向人機協同、虛實聯動的智能工廠邁進——基于6G網絡的超低時延特性,可實現危險反應環節的機器人精準操作與遠程監控閉環,降低傳統高危工藝的安全風險;同時,高速數據傳輸將加速化工生產數據與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實時交互,推動工藝參數深度學習迭代。另一方面,“瞪羚/獨角獸企業”培育計劃明確指向高附加值領域,政策層將通過專項基金與稅收優惠激勵化工企業布局新能源材料(如固態電解質)、生物基化學品(如聚乳酸PLA)等綠色技術賽道,打破傳統石化產業的路徑鎖定。此外,“投資于人”導向倒逼化工行業優化人才結構,加快培養氫能催化、碳捕獲等前沿技術研發團隊,而“零基預算”試點則倒逼企業打破“按慣例列支”的惰性,優先將資源投向碳排放核算、清潔生產工藝改造等ESG關鍵領域。這些新理念形成機制性推力,促使化工產業在智能升級、碳約束經營及創新生態構建上實現系統性突破,為行業破解環保約束與技術同質化困局提供新支點。
整體而言,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以“穩中求進、質效并重”為總基調,統籌提出高質量發展、深化改革、民生保障與信心提振四大核心任務,通過5%的GDP增速目標與2%的CPI調控區間框定經濟運行邊界,并以“具身智能”“6G技術”等新質生產力培育為抓手,推動產業革新。尤為值得關注的是,報告首次提出的“瞪羚/獨角獸企業扶持計劃”“零基預算試點”“投資于人導向”等新舉措,凸顯以制度創新驅動創新生態重構、以資源優化重塑發展路徑的深層邏輯。這些政策釋放出的信號——政府將系統引導資本流向綠色化、智能化、高附加值賽道,強化技術驅動與民生優先雙輪協同——將對傳統高耗能、高排放的化工行業形成結構性倒逼和系統性轉型機遇。
轉載自:化工好料到
來源:中國化工信息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