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與物理學獎花落人工智能(AI)相關研究項目,這一標志性事件不僅彰顯了AI技術的成熟度,更預示著它正以革新之勢重塑科學研究的固有范式。在化工與材料研發領域,眾多企業敏銳捕捉到這一技術變革的浪潮,紛紛投身其中,或自主探索,或攜手科技企業,借助AI技術賦能科研開發,力求推動行業從傳統模式向“預測性設計”和“精準創制”的智能化方向大步邁進。
人工智能技術在化工材料研發領域的應用
當下,AI技術在化工材料研發領域已展現出巨大的應用潛力,不少企業已收獲顯著成果。
巴斯夫引入高性能超級計算機Quriosity,將AI融入分子與化合物模擬計算流程。這一舉措大幅提升了計算效率,能夠快速篩選聚合物結構,加速新型分子和化合物的開發進程。曾經需要耗時一年的計算任務,如今僅需短短數天即可完成,而且還能挖掘出傳統方法難以察覺的潛在關聯性,為研發工作開辟新思路。
陶氏化學與微軟達成合作,將AzureAI和機器學習技術深度整合到聚氨酯等材料研發中。其構建的AI模型宛如智能大腦,能夠在短短幾秒內對數百萬種配方組合進行分析篩選,并給出極具針對性的優化建議。原本需要4~6個月才能完成的實驗室探索工作,現在僅需30秒就能完成,效率提升約20萬倍,大大縮短了新材料差異化解決方案的上市時間,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搶占先機。
萬華化學借助AI技術在催化劑篩選環節實現了重大突破。面對14000多種備選方案,AI算法迅速篩選出156種具有潛力的選項,隨后進一步優化至4種,精準推薦分子合成實驗,極大縮短了研發周期,讓科研效率得到質的飛躍。
寧德時代則另辟蹊徑,將材料機理、大數據分析與AI算法有機結合,加速電解液、正極、包覆等電池材料的開發。通過這種創新模式,不僅研發周期縮短了30%,研發成本也降低了30%,在提升產品性能的同時,有效提升了企業的經濟效益。
晶泰科技利用量子物理模擬、AI算法與云計算技術搭建智能化藥物研發平臺,在藥物研發領域大放異彩。在項目初期,該平臺可生成百萬量級的虛擬分子,并快速篩選出關鍵候選分子。在與輝瑞合作研發新冠口服藥PAXLOVID時,AI預測算法結合實驗驗證,僅用6周就成功確定優勢藥物晶型,而傳統方法則需要數月以上的時間,充分展示了AI技術在藥物研發領域的高效性。
從這些案例不難看出,AI技術與多學科知識的深度融合,能夠在海量方案中快速篩選出可行選項,并進一步優化,顯著縮短實驗和研發周期,提高研發效率。同時,它還能更加精準地實現材料設計、性能預測和工藝優化,為研發決策提供科學、可靠的依據,加速新材料的發現與應用,為化工材料領域的創新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人工智能技術在化工材料研發領域面臨的挑戰
盡管AI技術在化工材料研發領域前景廣闊,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仍面臨著諸多嚴峻挑戰。
01 | 在數據層面,主要面臨數據稀缺、異構化、質量缺陷等困境
目前,大量有價值的有效數據分散存儲于企業內部,且多以非結構化形式存在,這使得數據的流通與整合困難重重。尤其是在新型材料研發方面,由于缺乏歷史數據作為支撐,AI技術面臨著嚴重的“冷啟動”難題。此外,單純依靠實驗獲取數據不僅耗時費力,成本也極高,嚴重制約了數據的廣泛收集與應用。
在新材料設計過程中,需要融合多種不同類型的數據,如分子結構【簡化分子線性輸入規范(SMILES)】、光譜數據(紅外、拉曼)以及工藝參數(溫度、壓力)等。同時,還需實現從微觀數據到宏觀性能的跨尺度數據關聯,這對數據處理技術與整合方法提出了極高的要求。然而,不同機構在材料成分標注(如質量分數與摩爾分數混用)、實驗條件記錄等方面缺乏統一規范,導致數據融合與模型訓練效率低下。
實驗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各種誤差,如設備測量誤差、批次誤差等,這些誤差嚴重影響了數據的準確性。此外,不同實驗室對于同一現象的定義往往存在較大差異,導致數據標注的一致性難以保障,數據的可靠性與可用性大打折扣。數據質量還體現在數據的不均衡性上,在化工材料研發數據中,某些性能優良或特殊的材料數據占比極少,這使得模型在訓練時難以充分學習少數類數據,從而影響對稀有但重要材料特性的預測和分析。
02 | 在算法和模型層面,面臨模型可解釋性矛盾、多尺度建模時空鴻溝、小樣本學習瓶頸等挑戰
深度神經網絡在材料性能預測方面雖然能夠達到較高的準確率,但其內部物化機制的解釋度卻很低,形成了典型的“黑箱模型困境”。究其原因,現有AI模型大多以數據驅動為主,缺乏對質量守恒、熱力學定律等基礎物理規律的有效嵌入,導致預測結果可能與科學常識相悖。因此,如何在保證模型復雜度的同時,提高其物理可解釋性,成為亟待解決的關鍵難題。
材料研發需要跨越從飛秒級分子動力學到年尺度老化實驗的12個數量級的時間維度,同時關聯量子計算與反應器級的空間特征。盡管目前有一些模型框架嘗試通過多尺度理論建模來縮小這一鴻溝,但在實際應用中仍受到計算資源與算法效率的雙重制約。
在新材料研發場景中,可用數據量往往非常有限,通常小于100個樣本數量,這使得傳統模型的泛化誤差較大。對于未經驗證的體系,零樣本探索的預測失效率更高。雖然遷移學習等技術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一些思路,但數據噪聲與領域差異仍然顯著影響著模型的遷移效果。
03 | 在人才層面,跨學科知識融合不足、人才培養體系不完善、人才吸引力和留存問題皆不容忽視
化工材料研發涉及化學、物理等多學科知識,而AI技術則需要計算機科學、數學、統計學等領域的專業知識。這兩種知識體系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導致既懂化工材料又精通AI技術的復合型人才極度稀缺。此外,AI算法專家與化工材料領域專家之間存在明顯的知識壁壘,雙方溝通協作困難,也阻礙了算法模型與化工材料研發的深度融合。
當前,許多從事AI技術的人才缺乏化工材料研發的實際項目經驗,對研發流程、需求和痛點了解不夠深入。同時,化工材料AI研發領域的實踐平臺和項目剛剛開始,人才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提升能力還不夠,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AI技術在該領域的應用與發展。
AI領域高端人才競爭異常激烈,與互聯網、金融等熱門行業相比,化工材料行業因研發環境相對艱苦、待遇水平不高等因素,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面臨較大壓力,人才流失現象也較為嚴重。
利用AI技術加速化工材料研發的思考建議
加速AI技術在化工材料研發中的落地應用,可以從數據、算法和模型、人才三個關鍵層面著手應對挑戰。
01 | 在數據層面,加強數據整合與共享,建立和完善數據標準化,提升數據質量,挖掘數據實現增值
應建立企業內部統一的數據管理平臺,將各業務部門、子公司分散的數據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打破數據孤島,實現數據的集中存儲與共享,讓數據在企業內部自由流通。同時,積極與外部科研機構、高校開展合作,建立數據共享機制,廣泛獲取更多維度的外部數據,豐富數據來源,為AI模型訓練提供充足的數據支持。
制定涵蓋材料成分標注、實驗條件記錄等方面的統一數據標準和規范,確保不同來源的數據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便于后續的數據融合與模型訓練,提升數據的可用性和價值。
構建全面的數據質量評估體系,對數據的準確性、完整性、一致性等進行嚴格評估與監控。加強數據清洗和預處理工作,去除數據中的噪聲和錯誤數據。同時,優化實驗設計和操作流程,從源頭上減少誤差,保障數據質量。
充分利用數據挖掘技術,從海量的歷史數據中挖掘潛在的規律和知識,為新材料研發提供有價值的參考。通過數據分析預測新的市場需求和研發方向,為企業的戰略決策提供有力支撐,實現數據的價值最大化。
02 | 在算法和模型層面,增強模型可解釋性,多尺度優化建模,突破小樣本學習技術
研發將物理規律、化學原理等有效嵌入其中的AI模型,使模型的預測結果具有科學依據且可解釋。同時,加強對模型的驗證與評估,確保其可靠性和準確性,為研發決策提供可靠的支持。
開展多尺度建模技術研究,建立從微觀到宏觀的跨尺度模型,實現不同尺度數據的融合與分析。通過優化模型的算法和計算方法,提高模型的計算效率和精度,降低誤差累積,提升模型在化工材料研發中的實用性和可靠性。
積極探索適合小樣本數據的學習方法,如遷移學習、元學習等,提高模型在小樣本數據下的泛化能力和預測性能。加強數據增強技術研究,通過數據增強方法擴充小樣本數據集,提升模型的訓練效果,有效解決小樣本數據帶來的挑戰。
03 | 在人才層面,建設高效的人才培養體系,跨學科融合培養,著力吸引和留住人才
建立跨學科的人才培養體系,加強化工材料專業與計算機科學、數學、統計學等專業的交叉融合,培養既懂化工材料又精通AI的復合型人才。鼓勵員工積極參與跨學科的學習和培訓,提升員工的綜合素質和跨學科能力,為企業的AI技術應用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加強高校與企業的合作,建立實習基地和實踐平臺,為高校學生提供更多接觸實際項目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同時,加強企業內部人才培養,通過內部培訓、項目實踐等方式,提升員工的AI技術水平和應用能力。
制定具有競爭力的人才政策,提高化工材料行業對人才的吸引力。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廣闊的發展空間,給予他們具有挑戰性的項目任務,激發人才的創新活力。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增強人才的歸屬感和忠誠度,留住優秀人才,打造一支穩定、高素質的人才隊伍。
只有積極應對挑戰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速AI技術在化工材料研發中的落地應用,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與核心競爭力,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引領化工材料研發行業的創新發展。
轉載自:化工好料到
來源:中國化工信息周刊






